名家访谈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陈孟昕:用工笔绘就的七彩人生


时间:2013-05-28 10:56 作者:樊子轩 来源:翰墨书画网
我是带着一种急切的心情去采访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孟昕教授的,或者说,我是带着一种破解悬念的急切去采访陈教授的。因为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以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著称于当今画坛的陈孟昕教授,儒雅而谦和的陈院长,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魅力总是难以抗拒的。但是,对陈孟昕的采访并不顺利,因为他必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院办公会议,所以采访时间从下午四点一直延至晚上七点过后,采访地点也由学院的办公室转到一家叫作“研磨时光”的咖啡馆。 
    与刻板的办公室相比,“研磨时光”其实更适合陈孟昕。在这里,无论是他钟爱的艺术,还是他富于激情的人生,就像咖啡馆极力营造的氛围,都以一种优雅而充满个性的方式,散发出令人陶醉的气息。 
    我突然觉得,我所听到的有关陈孟昕的描述,其实是远不够完整确切的――应该说,在很多时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才气,也不是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光环,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实质。    
    用七彩研磨的时光 
    对每个人来说,时光都在自己的手中,它可以像历史一样遍布沧桑,可以像星空一样闪闪烁烁,也可以如风无迹似水无痕。 
    而对于陈孟昕,人生其实就是浓缩的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每种色彩都极尽本质,点染他艺术生命的每一程每一天。 
    陈孟昕曾经说过:“画画是一件看似快意的事……其实任何容易达到的事情都不会精彩,十年磨一剑,绘事亦然。”这句话非常真实地刻画了陈孟昕近四十年的艺术之旅。 
    还是一个黄毛小子的时候,陈孟昕就早早地对诗词和绘画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约在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画画,开始大量地诵读古典诗词。那时他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两种兴趣会紧紧地融成一体,在人生追求与艺术尝试中交相辉映,竞吐芬芳。 
    直到如今,陈孟昕仍对第一次拜师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老家河北邢台,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儿子去拜师,儿子手中抱着一卷画,不停地向母亲打听关于将要见到的老师的情况……看过他稚嫩的画作,当时在邢台颇有名气的画家韩希增先生毅然决定收他为徒。从那天起,韩先生这位严格的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方面要求陈孟昕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则要求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生活。陈孟昕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画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尽力用画笔展示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学校组织去工厂实习,并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了《实践出真知》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这幅作品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画展,也因此而成为他的第一幅获奖作品。 
    可以说,这幅作品确定了陈孟昕的人生基调。 
    中学毕业,陈孟昕进染织厂当工人,他在工厂的设计室里潜心设计花布;上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术系,毕业后到报社当了美编。几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他毅然报考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8年,拿到硕士学位的陈孟昕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而他的作品也开始屡屡获奖――《帕米尔风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获河北省七届美展特等奖和文艺振兴奖,并被文化部选送至美国、日本等地展出;《靠近太阳的地方》参加纪念“延座讲话” 全国美展,获湖北省展优秀奖;《秋之祭》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佳作奖;《一方水土》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和湖北省金奖,由文化部选送到德国、法国等地展出……在此期间,陈孟昕的画作也一本本结集出版。 
    巨大的成功未能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羁绊。在陈孟昕的心中,这每一次的获奖就如一个个里程碑,记载着过往的奋斗史实,激发他朝着更诱人的艺术高峰攀登。 
    对陈孟昕的人生起着重要转折作用的是在加拿大、美国生活的那段日子。1994年,他到加拿大、美国办画展做访问学者。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他抛开国内生活与创作的惯常模式,抛开所有程式和观念的束缚,沉静下来体验和思考中国画的创作与突破。 
    也许是为了检验中国画在海外的生命力,检验中国画在西方被认同的程度,更为了检验自己的艺术功力,在国外,陈孟昕曾过了一段“流浪艺术家”的生活:他开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参观一个又一个美术馆、博物馆,在一个又一个的画廊中进进出出…… 
    不久,一个受到异域艺术风格熏染、画风更加成熟的中国画家在异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画在美国人心目中迎风招展的一面旗帜。    
    开创中国工笔画的崭新时代 
    迄今为止,陈孟昕已有上百件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作品多次被文化部、中国美协选送到美、日、法、德等国家展出,被《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以及《东方美术》等众多学术刊物推介,共获国家级奖八项、省级奖十六项。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陈孟昕在艺术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对艺术的超越意识不无关联。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陈孟昕深刻领悟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艺术富有生命力。 
    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陈孟昕经历了两次创作风格上的嬗变――他突然抛弃掉以前惯用的语言模式,而涉足到崭新的领域中去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语言。尽管其中不乏探索性和未知性,但对于陈孟昕来说,过程本身就充溢着创新的快感。 
    从写意人物到工笔人物的过渡,是陈孟昕的第一次成功探索。在创作早期,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术的陈孟昕,曾经以写意人物作为主要创作形式,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曾以一幅表现太行山区百姓生活的《栗子熟了的时候》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省六届美展一等奖。之后,他创作的《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离人无语月无声》以及《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写意人物画,不管是用线还是没骨,不管是水墨还是设色,不管是传统的空白还是现代的造型,陈孟昕都用他的方式强调笔墨的表现,从而反映出他对发展当代写意人物画的认知。为进一步研究写意人物的笔墨,他还撰写了有关造型、笔法、墨法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陈孟昕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否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往往取决于能否选择最能凸显个性的创作风格和样式。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觉得,自己感情细腻,绘画的基本功扎实,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更适宜画工笔人物。 
    缘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在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道路上,陈孟昕独辟蹊径,建立和形成了“大工笔”的结构意图与结构范式,作品《一方水土》则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成熟。在这幅作品中,他刻意塑造了10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情人物,神态和动势生动,趣味各异,各组人物造型穿插交叠,错落有致,并自成画面。画面中用植物和云朵界分空间转换,将苗族山民排置在似山非山的典型环境中,所描绘的民俗民风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表达这种和谐美成为他的艺术目标之一,同时也表达出陈孟昕追求诗意纵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语言。 
    与这一次的成功尝试相比,陈孟昕创作风格上的另一次重大突破则要艰难、痛苦得多。那是在美国的时候,陈孟昕发现,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中国画,在这里虽然也能引起一定的关注,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同――美国艺术家及其他艺术爱好者,虽惊诧于陈孟昕笔下工笔人物造型的丰满、用线的精细,但也仅此而已,并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画家的匠心独运。 
    陈孟昕意识到,自己所遭遇的,其实就是中国画传统画风与西方强势主流文化的激烈冲撞。就像西洋画有西洋画的程式一样,中国画亦有中国画的程式,换一句话来说,越是地域性强的、民族性强的艺术,其程式就越明显。但是,要获得跨民族、跨文化的认同,必须做到的是,在保有国画程式的基础上融进西方绘画中的某些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入使西方人能看得懂中国画的高秒和神奇。在痛苦的思索中,陈孟昕在艺术上的敏捷与睿智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经过中西方绘画作品的认真比对,他发现,中国画在色彩上虽讲究典雅和谐的效果,但在色彩的冷暖关系上没有明确的总结和实践。可以说,西方文化的熏陶加速了陈孟昕艺术的成熟。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对于西方主流文化,他不是依附或排斥,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将中西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加以融合。于是,他尝试着用传统方法画出具有现代感觉的色彩,营造一种超乎现实而又合理的强冷暖色彩意境――比如在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中获银奖又在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铜奖的代表作品《暖月》,以纤秀浓丽并浸透着浪漫的色彩,清新流畅的艺术语言以及活泼自在、充溢着生机的画风,借贵州边域的朴素风情,描绘出作者所向往的诗情画意。但这还不是陈孟昕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虚拟的人物场景,他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将人的精神引入自然的生命,随着原野的节奏与韵律而连续地展开。 
    这是中国工笔画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移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艺术特征鲜明的新范式,也是陈孟昕苦心孤诣探求追索的结果。可以说,作为当今中国工笔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孟昕开创了工笔画的一个崭新时代。 
真实与真挚构成恒久的艺术生命 
    一位美学家说过,书画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它体现着艺术家的自我生命。 
    细读陈孟昕的画作,大到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和表现的形式,小到画作的细节和题名,无不折射出精心的雕琢与历炼。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题材大都为表现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陈孟昕曾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现代工笔重彩画《一方水土》中,他塑造了上百个神态各异的风情人物。但不为人知的是,这幅画中所出现的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一些细节,并不是陈孟昕的信手涂鸦或随意虚构,而都有其真实的原型。用陈孟昕的话来说,直到现在,他仍能清晰地回忆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与来源。 
透过陈孟昕的作品,最令人倾心的不是画家的智慧、才思与技巧,而是蕴藏在作品中唯美的理念与追求,是画家心灵的真实与真挚。 
    有人说,品他的工笔人物画,往往能令人唤起一种家园意识。其实,这是因为在陈孟昕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远牵动着他灵魂与心智的精神家园。 
    当陈孟昕在美国画界独树一帜,并以良好的市场效果屡获盛赞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决定:放弃美国、加拿大优越的生活,回中国去。一直到现在,陈孟昕从没有粉饰自己回国的动机,从没有把自己回国的理由上升到某个宽宏的背景。他坦率地承认,之所以选择回国,是因为突然明白:生存的意义不在于绿卡、金钱、车、房等等这些物质的概念,而在于自己必须生活在一种亲情、一种关系和一种氛围中。是因为他突然明白: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只有根植于熟悉的文化积淀,才能得到释放和张扬。 
   当然,他对这段异域生活心存感激。只有在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之后,他才比以往更深切地认识到:对艺术家而言,个人风格是小的特点,民族的风格才具有大特点,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艺术家,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三年的异域生活,不仅给了他深切的感受,而且给予了他文化的滋养,而这些,都将在他日后的创作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回到中国、回到湖北美术学院之后,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回到讲台,并由院长助理渐次走上副院长的行政岗位。 
   与对艺术的追求一样,陈孟昕以追求完美的心态投入学院的规范建设和行政管理。在他的积极动议之下,湖北美术学院开国内风气之先,率先增设了动画专业。尽管这即意味着,除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国画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陈孟昕还要承担动画专业的部分教学工作,可用于创作的时间将大大减少,但他仍乐此不疲。 
    这是因为,他热爱这个安抚心灵的精神家园。 
    这是因为,他珍惜充满万象之美的时光。 
    在陈孟昕,时光是什么?时光就是艺术,就是用唯美的心去细细体验的生活真实,用唯美的情性研磨的一幅幅绚丽画卷……(佚名)
    人物名片:陈孟昕,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主席,湖北省高校高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湖北省侨联顾问。作品7次获全国美展奖,4次获省展金奖。其中《帕米尔风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暖月亮》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多次参加重要展项。出版《陈孟昕画集》、《陈孟昕工笔画集》、《陈孟昕水墨小品集》等十本画集,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美术大典。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