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论大狂草
书法自然 生于阴阳、形在五行、成于大道
总论
大狂草,是在唐楷、羲之行草、张旭、怀素狂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继中国草书章、今、狂三体之后的第四种草书体。大狂草书体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八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的理念融进作书意境、融进笔法、身法、步法。同时,融入兵圣孙武十三篇有关理念补充了大狂草书体的形势,使书体的形、态、气、势、布局成了合符自然的具有阴阳双面的书法,克服了自宋以来草书阴柔斜曲而缺阳刚正直的单面书写弊端。为中国草书作了三点创新:一是改变自宋以来的单面只阴不阳的书写方式为双面有阴有阳的书写方式。即:既有阴柔斜曲,又有阳刚正直,使书法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正斜有态、曲直有形、诡奇怪状、纵横有象、气势雄健。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变草圣张旭、怀素的朴素、非理性、因酒而发、不可揣摩的狂草为辩证、理性、非酒能发、能够揣摩的大狂草,充分显示中国字的神奇、雄伟、壮观,显示大自然景象多姿多采,显示书体与人世间各类诗文的精气神意如出一辙;三是运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原理创造了一种弓步、虚步、配合莲花步、歇步(歇步只在壁书时配合弓步采用)进行运笔的 《
书道健体强身运笔步法》。
大狂草走的路,是先楷后行再草(小草)到狂最后大狂的路。至于楷行和小草,宋代苏东坡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狂,现代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亦是建国后中国标准化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在其《论草书标准化》一文中引申其意是“不怀得失,不受一切约束以求解放。狂字用在草书上的名称,顾名思义,一要人狂,二要书狂。第一要写得快;第二要诡奇怪状。”唐代草圣张旭、怀素是典范。颜真卿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这个“不群”、“骇人”,总括了狂草的既要写得快又要诡奇怪状的特点。由此可见:狂如飞!而大狂草,则是在继承先贤笔法的基础上另有洞天:
它如天之三宝日月星无常体,地之三宝水火风无常形,人之三宝精气神无常态。正如东汉大书家蔡邕在《笔论》中所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在“须入其形”后用了16个“若”(实际上自然景象数不胜数)的比喻,说明了
真正意义上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书体是更高意义(文字)上的象形,是回归自然,纵横有象,字无常形。贵在变!
大狂草书体的实质,是书法自然(读法是:“书·法·自然”,而非“书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意思也就是以自身的法自然之道为原则,自由而不受约束),生于阴阳、形在五行、成于大道。
一、 书法自然
纵观中国文字和书法史,古圣先贤走的路,全部都是书法自然之路。文字的产生,书法的形成,无一不是源于自然,效法自然。
五帝时期的文祖仓颉,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改造,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尽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人类从此结束了结绳记事之陋,由蛮荒岁月转向了文明生活。
中国书法鼻祖,秦相李斯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其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 篆》)。他在《用笔法》一文中开天劈地阐述了书法要“
道合自然、信之自然”!!还用自然界的
鹰望鹏逝(意即作书用笔要象苍鹰鹏鸟扑食那样阳刚、雄健,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扑捉)、
游鱼得水(是说作书用笔除了阳刚矫健的一面外还要阴柔圆曲,不要做作,要象游鱼一样,自然舒畅!要心存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的景象)、
景山兴云(是说作书除了具有阴阳之外还得
绚丽多彩,要象景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的形和势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书法自然的真谛:“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夫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东汉大书家蔡邕,是中国笔法传承的第一人,他作《篆 势》《笔论》《九势》,一再强调书法自然。《篆 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九势》开篇又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而《笔论》在上面已叙,则更强调书法自然。
蔡邕笔法的传承,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中作过描述:蔡邕—蔡文姬—韦诞—钟繇(掘韦诞墓得之)--学生宋翼(掘钟繇墓得之)--王旷(羲之之父)—交由卫夫人以授王羲之。
蔡邕笔法传承,后人有三国楷书鼻祖钟繇著《用笔法》,晋代卫夫人著《笔阵图》,东晋书圣王羲之著《书论》《用笔赋》《笔势论十二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几乎均在强调书法自然。王羲之《书论》云:“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还强调“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这和蔡邕说的“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一脉相承。王羲之还说自己“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可见,王羲之尽管没有直接得到李斯、蔡邕、张芝、钟繇等古圣先贤的言传身教,然他不断学习先贤众碑及其笔法理论,终成一代书圣 。
综上所述,古圣先贤仓颉、李斯、蔡邕、钟繇、卫夫人、到王羲之(汉草圣张芝今草书迹及文章今无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冠军帖》《八月帖》等刻帖),尽管他们当时未曾见过也未曾写过他们之后必然会产生的他们自己所描述的书体,但是他们(包括秦汉晋唐其他书法大家)博大精深的笔法理论以无数自然界产生的现象用比喻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书法是什么?书法应该怎么写!!古圣先贤呕心沥血给我们指明了月亮所在。但手指(书法理论)不代表月亮(书法)本身。因此,我们今天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循着古圣先贤指引的书法之路勇敢地走下去!!大狂草书体在古圣先贤给我们指引的书法自然之路上不断感悟、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这条路上,大狂草书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八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的理念和孙武十三篇的有关理念首次融进作书意境,又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理念首次引入书道步法,创造了一套既有益于书法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道健体强身运笔步法》,填补了空白。意在将前人意念应达的大道自然的书法展示出来,感恩古圣先贤为我们发现并确定的书法自然之真谛!
二、 生于阴阳
唐楷、王羲之行书、今草和张旭、怀素狂草是大狂草书体的基础功性,理性是通过深入自然、感悟自然而产生的,也就是灵感。而功性和理性灵感转化成大狂草书体,是引入伏羲先天八卦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原理才得以形成的。
太极是一、是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生两仪。一阴一阳就是两仪。阴阳是天地之道、男女之道,同样也是大狂草书体之道。
大狂草书体生于阴阳,处处体现阴阳。主要表现如下:
大狂草的道生一,即书法之大道本是太极一条自然线;
大狂草的一生二,是书法的一条自然线一分为二产生了阴线和阳线。阴阳之线在大狂草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刚线柔线、实线虚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正线斜线、浓线淡线、燥线湿线等等,阴阳之线贯穿着书法之道,联通着大自然;
大狂草的二生三,是说在两仪生出的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这四象上,分别各加一阳爻或阴爻 ,叠之为三,就产生先天八卦对应的四阴四阳的八种阴阳形态。
大狂草的三生万物,即叠之为三所形成的四阴四阳八种形态产生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狂草书法体系。
大狂草生于阴阳,反过来说也叫阴阳产生大狂草。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笔法、二是步法、三是身法、四是字法、五是章法。笔法是正锋侧锋、顺锋逆锋、露锋藏锋、圆方、转折、提按、疾速迟重等,在书阳刚正直字体时则上下左右运臂挥舞,在书阴柔斜曲字体时则指腕同运,上下收放、左右摇转,阳字阳划弓步配合,阴字阴划虚步配合;步法是弓步、虚步、莲花步、歇步;身法是伸缩开合,闪展俯仰;字法五行是圆形金(阴金阳金)、弧形水(阴水阳水)、长形木(阴木阳木)、尖形火(阴火阳火)、方形土(阴土阳土),还有奇正、大小、长短、宽窄、粗细、仰卧、正斜、直曲等;章法是先天八卦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这四对阴阳卦象之气贯通各行。
运笔速度一味快,则纯阳无阴;一味慢,则纯阴缺阳。两者均是书法之大忌。大狂草书体的运笔速度,是疾速与迟重并举。书写速度依据书写内容既有疾速如电的快又有迟重兼施的慢,体现阴阳平衡、刚柔相济。
三、形在五行
孙子曰:“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这个不过五的声色味变之理,是普遍真理。我们把它引用到书法领域,同样得出结论:书不过五,五体之变,不可胜观也;字不过五,五形之变,不可胜看也。声,角 征 宫 商 羽也;色,青 赤 黄 白 黑也;味,酸 苦 甘 辛 咸也。它们各具的五种特性均体现木、火、土、金、水之五行。
五体书法:篆、隶、楷、行、草。同样具五行属性。书体及其代表人物和其所产生的朝代五行大致相同:秦为水德,李斯秦篆为水,汉为土德蔡邕汉隶为土,三国魏为木德钟繇楷书为木,晋为金德羲之行书为金,唐朝武则天将朝号改周期间为火德产生张旭狂草为火。
大狂草书体字形之五行:圆金弧水长木尖火方土。笔画五行:圆、刚、硬是“金”的表现;弧、弯、润是“水”的表现;长、宽、直是木的表现。尖、艳、燥是“火”的表现;方、厚、稳是“土”的表现。
上述表明,事物不过五,都存在于五行之中。而要达到不可胜听、不可胜观、不可胜尝、不可胜看,关键在于变!变则生,不变则死。
为了达到这个变字,在作书训练过程中,经常要反常态进行,如大笔书小字,小笔书大字,醉作楷,醒作狂;还要分别在纸铺桌、地、壁、顶及置纸悬空的五种状态下书写,不断增强作书之变的能力。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阴阳平衡、如诗如画、浑然天成的作品。这种作品,是通过书法五行之形的变化得以实现的,其核心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作字内容之变而变。正如孙子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的道理一样。作品的评断标准,是看能否达到大众(包括虽不识字的大众)的喜观喜用喜藏喜学及其能否传世。比如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人法帖、碑刻,就是传世100年、1000年甚至永远的书法。
大狂草书体的形和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任何形都带势,任何势都有形。孙子曰“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书法和孙子描述的自然界产生的形势景象是一致的。善书之形,亦如积水从千仞高山冲决而出,势来不可止;善书之势,亦象圆石从千仞高山之上滚下去,势去不可遏!
大狂草书体的形势,总体是取形于五行,取势于阴阳。特点是一大:一线贯穿阴阳,体现五行,书法自然,气势宏大。如《晋·陆机·文赋》所云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二狂:势若奔蛇走虺惊天地,声如骤雨旋风泣鬼神。横如大梁竖如立柱坚固挺拔、撇如长枪捺如利剑气势如虹,点如高山坠石转如铁划银钩,大开大合、疾速骇人、诡奇怪状翻合宜;三无:如天之三宝日月星无常体,地之三宝水火风无常形,人之三宝精气神无常态。
四、成于大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自然是道所效法的最高境界!也可理解为,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书法成于大道,就是书法成于自然。一句话,就是认祖归宗,从自然中来,又回归自然中去。
那么,什么样的书法才合符大道,什么样的书法才是自然的?回答是:
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有象谓自然。
万法归宗就是一,大道回一即自然。
大狂草书体书写案例
1、悟阴阳平衡、纵横有象、字无常体的书写案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书写理念及方法:这是群经之首《易经》的乾坤卦象辞。天的包容,地的承载,是君子学习的榜样。天乾地坤、天刚地柔、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自强不息、地道厚德载物,都是君子必须学习的。
在书写时,字体应天大、地大、君子小。君子两字有两处分别至于天字之下方和地字之上方。天字笔势应朝下,蕴示天道下济,地字笔势应向上,蕴示地道卑而上行,并和天遙相呼应。
天行健三字应写得刚劲有力,特别是健字,是健康向上的,最后一捺要气势如虹,与天呼应!
君子以自强不六字的字体应小一点、柔一点,体现阳中有阴、刚中有柔,而
息字又忽然增大,并刚健有力,展示乾卦的生生不息的宏大景象,增加视觉冲击力。
地势坤三字,是阴柔有情,地字向上与天呼应,坤字宽广,最后一竖粗壮有力并往下扎根,表示地大地厚地稳。中间的势字较小而柔。这三字的大小比例和天行健相适宜。
君子以厚德五字应写的比较柔顺些,
载物两字又忽然加大,一方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一方面笔画苍劲有力显示了载物的分量之大和阴中有阳、柔中有刚的阴阳相互渗透美德。
2、悟秦相李斯《用笔法》理论书写的榜书案例
寿
书写理念及方法:李斯说,“
夫用笔法,先急回”,因此,在书写寿字第一横划时先用中锋重笔下按并向右徐行往上急回。李斯又说,“
后疾下”
,因此在急回后,略作停顿,作好笔势疾下的造势意念,然后用中锋重按写竖疾下。李斯又说,“
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 、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因此提笔向上,作老鹰盘旋和游鱼得水之态,采用转笔书写寿字的三横划及草书的巾字符,然后看准目标,最后一笔作“
鹏逝”
之态,即采用中锋至上而下往左迅疾下撇,直至目的地。此撇应长,表示长寿,此撇应健,表示健康。最后在右上方采用空中遥掷笔之法作点,如高山之坠石,增强了气势,体现了平衡,象征着吉祥。
3、 大狂草书
五体书颂
仓颉造字原自然,书道兴起始象形。
篆隶楷行草五体,一成书体归五行。
篆水隶土楷为木,行金草火五德临。
众法归宗本是一,一生两线阴阳仪。
阴阳贯穿五体势,绚丽多姿象彩云。
昔时书体各有宗,篆体李斯隶邈秦。
章草史游今张芝,楷体钟繇德升行。
羲之行草贯古今,旭素狂草世代临。
一冰 丙申之夏赋于北京西山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书法的兴起,始于仓颉制造的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又原于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寻宗问祖:篆体鼻祖是秦相李斯。尽管在仓颉造字后产生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但这些一概都归大篆范围,成为历史文物。说李斯是鼻祖,是因为秦一统天下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字体为李斯小篆,因此篆体鼻祖当然是李斯;隶体鼻祖是秦朝程邈。但隶体的高峰,则在汉朝。代表人物有师宜官、蔡邕、王次仲等;楷体鼻祖是三国的钟繇。之后产生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南北朝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第二个高峰是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行体鼻祖是汉末刘德升。高峰则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历史上的草书尚未明确鼻祖。主要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体。章草的创始人是西汉史游,代表作有《急就章》;今草的创始人是汉末张芝,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圣,代表作有《冠军帖》《终年贴》;集大成者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所以被称为书圣而不称为行圣、草圣,主要原因是他的《十七帖》集今草之大成,其次是因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行、草皆精也);狂草的创始人是唐代草圣张旭及怀素。张旭代表作有《心经》《肚痛帖》《李青莲序》等,怀素代表作有《自叙贴》(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圣母贴》等。因此,《五体书颂》诗曰“羲之行草贯古今,旭素狂草世代临”。
中国书法归为五体,是因为世间万物不过五,原于阴阳五行,始于自然(中国书法史上产生的书体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都归为篆体,魏碑、瘦金体等都归为楷体,今天产生的大狂草当然是归属于草书体。五体是母项,其余之体都是子项)。五体书法的发展和变化,最终目标是回归自然,成为中国绚丽多彩、至高无上的艺术,观不胜观,万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