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用笔法》为大狂草揭示了书法自然之真谛
一冰
中国书法鼻祖秦相李斯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书断》卷上《小 篆》)称其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所载
李斯《用笔法》一文中开天劈地阐述了书法要
“道合自然”、“信之自然”!还用自然界的
鹰望鹏逝(意即作书用笔要有苍鹰扑食和大鹏扶摇上空那种阳刚、雄健的气势。要有苍鹰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飞贴扑捉的阳刚,也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
游鱼得水(是说作书用笔除了阳刚矫健的一面外还要阴柔圆曲,不要做作,要象游鱼一样,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的景象一样)、
景山兴云(是说作书除了具有阴阳气势之外还得绚丽多彩,要象景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的形和势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书法自然的真谛:
书法释文:
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夫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中国书法鼻祖秦相李斯论用笔 丁酉之春 一冰
一冰《李斯论用笔》译文:
书法之中微妙的笔法,其道路、途径、规则必须合符大自然的景象。大篆以前,此微妙的笔法无法得到也无法听见。自从上古作了大篆,世间相当流行,但因为古老和遥远,大多数人都无法清楚地知道这微妙的笔法。今这里删除和省略大篆复杂的,取其合理的部分,加入到小篆。凡是书法,不但要夹带、结合流畅快速的因素,最终的关系是用笔的力量要轻捷稳健。蒙恬将军的《笔经》,尚且自己作了一些简略。这里再进行修改,希望有益于实用。用笔的方法,先急回,后疾下。就是说在书写字的笔划时要先造势:横划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下行和上行之划要欲下先上、欲上先下,随后急回,迅速回锋到行笔的方向,并看准目标稳、准、狠、疾地运行至目的地。在运笔时,要有雄鹰盘旋、凝望那种英姿飒爽的神态,有鲲鹏远逝那种扶摇上空的气势,充分显示鹰击长空那种阳刚正直之浩然正气。不论是起笔收笔,还是行笔时的提按、顿挫、运转,都要顺其自然一笔而就。不得重复修改。 多横多竖的用笔,要像游鱼得水那样轻松活泼、阴柔顺畅;挥舞大转动的用笔,要体现景山兴云那种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景象。收、放、提、按各种运笔,都要善于深入思考,用笔的微妙之法理自然就明白啦。
秦相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年逝世,迄今已有2200多年,李斯和赵高、胡毋敬一起创立了中国小篆书体。那时书法的其余四体隶、草、行、楷还没有问世。然而,这篇描写作书笔法的阐述--道合自然、信之自然、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等理念,却成了今天大狂草书体得以形成的书法自然的理论基石。
李斯聪明过人,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颁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李斯才华过人,一篇《谏逐客书》,气韵生动,千古传颂;李斯是中国书法的鼻祖,他书写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刻石名垂千古。
李斯《会稽刻石》摹本。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
悟秦相李斯《用笔法》理论书写的榜书案例—
寿
c
书写理念及方法:李斯说,“夫用笔法,先急回”,因此,在书写寿字第一横划时先用中锋重笔下按并向右徐行往上急回。李斯又说,“后疾下”,因此在急回后,略作停顿,作好笔势疾下的造势意念,然后用中锋重按写竖疾下。李斯又说,“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 、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因此提笔上行,作老鹰盘旋和游鱼得水之态,采用转笔书写寿字的三横划及草书的巾字符,看准目标,最后一笔作“鹏逝”之态,即采用中锋至上而下往左迅疾下撇,直至目的地。此撇应长,表示长寿,此撇应健,表示健康。最后在右上方采用空中遥掷笔之法作点,如高山之坠石,增强了气势,体现了平衡,象征着吉祥。最后,右下角配上小字: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